中工网评论员 张雪
据7月17日央视网报道,这个毕业季,首批2100多名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硕士生顺利毕业,这标志着我国首次实现工程硕博士有组织、成建制、大规模校企联合培养。今年,全国共有21所大学的67名硕士研究生以创新性实践成果申请学位,在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改革上具有重要意义。
工程师是推动工程科技发展的创新主体,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卓越工程师,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升级的迅速推进,各工程领域对卓越工程师等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2022年,中组部、教育部等九部门启动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工作,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快培养卓越工程师。报道显示,3年来,全国已有60多所高校、100多家企业联合招收了2万多名工程硕博士,在组织体系构建、导师队伍建设、产学研深度融合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相比传统培养模式,工程硕博士培养模式的突出特点在于“校企联合”,即高校与企业联合建立长期培养机制。学生不仅拥有来自学校和企业的“双导师”,还可以在学习期间走进企业,在生产一线参与调研和解决实际问题。这有利于打破传统培养模式下理论研究与产业需求脱节、实验成果大多被“束之高阁”等困境,也能够促使学生的学习和研究更贴近实际需求,更具应用价值。
对于企业来说,与高校联合培养工程人才不仅能提前锁定人才库,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按自身生产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弥合人才能力与岗位需求之间的差距。同时,高校学生乃至教授参与实际生产问题的解决、将关键技术的“卡脖子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有助于推动企业关键技术攻坚克难,也有助于高校了解企业痛点、需求,产业发展方向等,进而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数据显示,试点高校面向关键领域发布200多门核心课程,企业提供5000多个研究课题,首批工程硕士在实践期间取得2500余项创新成果……工程硕博士培养模式打破了以往“唯论文”的考察机制,更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定程度上弥合了学历教育与职业能力之间的断层,对促就业、优化就业结构也大有裨益。从更高的站位来看,工程硕博士培养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瞄准重大工程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让人才发展与产业升级、国家发展同频共振,有助于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德才兼备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
当前,工程硕博士培养模式还存在一些痛点,比如,高校和企业之间对人才培养的沟通协调可能不一致、企业导师对指导学生的精力投入有限、学生对校企联合培养的认可度有待提高等。毫无疑问,化解痛点的过程将促进这一模式进一步优化,也推动人才培养更科学、更务实、更有针对性。面向未来,工程硕博士培养模式或将成为链接教育、人才与产业的关键纽带——当更多青年能够“将论文写在车间里”,我国科技创新的土壤将结出更多硕果。
安联配资-安联配资官网-配资头条官网-全国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